|
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初字槱森,后更字志摩。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出身于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裕资产阶级家庭。1900年入家塾,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1915年秋进上海沪江大学,同年底去天津北洋大学。1916年秋入北京大学。1918年夏赴美入克拉克大学读银行学及社会学,毕业后进哥伦比亚大学习政治。1920年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横渡大西洋,入英国剑桥大学学政治,兴趣逐渐转向文学,开始写诗。1922年3月,与在德国学习的夫人张幼仪离婚。10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先后参加“新月社”、“现代评论”派,成为这些社团的主要成员。这期间,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努力》周报、《现代评论》、《学灯》等北京、上海报刊上发表诗文,颇有影响。在北京主编过《晨报副刊》、《诗刊》。1926年秋与陆小曼结婚后移居上海,先后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27年春与胡适等组办“新月书店”,第二年春筹创《新月》月刊,任总编辑。后又主编《诗刊》。1924年至1928年间,去过日本和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各国,以及新加坡、印度游历。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坐飞机去北平,中途遇雾,触济南附近党家庄的开山,机毁人亡。时年36岁。徐志摩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信札日记有《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小说集《轮盘》,剧本《卞昆冈》(与陆小曼合著),译著《涡提孩》、《曼殊斐尔短篇小说集》、《玛丽玛丽》(与沈性仁合译)、《戆第德》等。此外,还有未收入集子的诗歌和各种形式的散文,散见在报刊杂志上。
志摩一生是短暂的,文学生涯也是短暂的,只有10年。但是,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的文坛上,他却是个活跃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趣味,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茅盾对徐志摩一生曾经作过颇高的论断,指出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因而“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的。半个世纪后,茅盾又评论说:“我认为在‘五四’以后的诗人中,徐志摩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是很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不同,人们都是承认的,但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据说“还有待确认”。其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对徐志摩的散文家地位,不仅“确认”过,而且还把他作为一种散文流派的代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和一些散文、小品选集,都把他的作品作为一家选进去。他的散文曾经引起过研究者的普遍注意。徐志摩在世时就有人说,“他的诗及散文,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在散文与诗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逝世后,不少人在悼念文章里,都谈到他的散文。“新月社”的人和他的学生,固然竭力推崇,说“他写起文章来真是痛快淋漓,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点头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儿!”有的赞扬像他那样“文采华丽,连吐一长串的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徐志摩的朋友对他的散文也交口称赞,有的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并不小”;有的甚至认为散文比诗成就还大,他的“散文原是诗的扩演”;有的赞美其散文“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他的文章的确有他独到的风格,在散文里不能不让他占一席地。诚然,这样的高度评价,有的还近乎吹捧,并不完全科学。也许由于同派、师生或朋友之谊的缘故,有所偏爱,故多溢美之词。不过,徐志摩散文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独特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一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却也是事实。在这一点上,连当时的左翼作家也给予应有的评价,认为他的散文“是诗的一种形式”;指出他“在散文方面,也着实的尽了不少力”,肯定其在散文发展史上的“贡献”。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独特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可以说,自我思想情感的具率剖露、哲理与读情的融合以及散文的音乐性和诗化,是徐志摩散文艺术的突出特色。
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徐志摩把柔美、壮美、悲壮美这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创作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借以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使人在沉痛、怜悯、宗敬和赞美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升华。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